皮亞尼茲基龍:南半球侏羅紀獸腳類的重要發現

皮亞尼茲基龍(Piatnitzkysaurus)是侏羅紀中期生活在現代阿根廷地區的一種中等體型、雙足、肉食性的恐龍。該物種的化石發現於約1.66億至1.64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卡洛維階地層中,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南半球獸腳類標本之一。

1979年,阿根廷地質學家何塞·波拿巴描述了皮亞尼茲基龍的模式種弗氏皮亞尼茲基龍(Piatnitzkysaurus floresi)。屬名是為了紀念已故俄裔阿根廷地質學家Alejandro Matveievich Piatnitzky。該物種的標本是在1977年至1983年期間的三次挖掘活動中發現的,其中包括破碎的頭骨、兩個部分顱後骨骼和其他部分骨骼。

皮亞尼茲基龍是一種相對較輕盈的中型獸腳類,身長約4.3米,體重約450公斤。它擁有強壯的手臂和有力的後腿,每只腳有4根腳趾。根據模式標本的估計,皮亞尼茲基龍的前肢比例較長,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如恥骨和坐骨之間的寬接觸面。腦殼的形態也為研究基礎獸腳類提供了重要信息。

儘管皮亞尼茲基龍與其他一些斑龍超科恐龍有著相似之處,但它也具有自己的獨特特徵,如副蝶骨凹陷和突出的鉤狀基蝶骨翼等。它被認為與神鷹盜龍是互為姊妹群的物種,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如神鷹盜龍的副蝶骨凹陷程度較淺等。

總的來說,皮亞尼茲基龍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侏羅紀時期南半球獸腳類恐龍的了解,對於恐龍演化和系統發生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類.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