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也稱為K—Pg滅絕,是地球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在約6600萬年前。這次滅絕事件導致了許多物種的消失,包括所有的非鳥恐龍、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菊石亞綱等。然而,鳥類和哺乳類得以倖存,並在滅絕事件後演化成為新生代的主要動物。
滅絕事件的判定主要是根據白堊紀—古近紀界線附近的地層中富含銥的黏土層。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可能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引起的,例如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以及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撞擊或爆發釋放出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遮蔽了陽光,影響了全球的生態系統。
在滅絕事件中,許多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受到影響,導致食物鏈底層的植物和動物數量減少,進而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然而,雜食、食蟲和食腐動物得以存活,因為牠們的食性較多變,並且可以以死亡的植物和動物為食。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過後,生態系統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原來的多樣性,並且產生了許多空缺生態位。這次滅絕事件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最近一次重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也是地質年代的分界線,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和新生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