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龍:早期角龍類的小型草食恐龍

原角龍(學名:Protoceratops)是一種生活在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角龍類恐龍,主要分布在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地區,與伶盜龍有重疊的地理分布。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角龍類恐龍。與後來的角龍類恐龍不同,原角龍的體型相對較小,沒有發達的角狀突起,並具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的身長大約在1.5到2米之間,體型類似綿羊。它們擁有大型的頭盾,這個頭盾可能有多種功能,包括用來保護頸部、作為顎部肌肉的附著點、用於同種識別等。原角龍於1923年首次由沃特·格蘭傑(Walter Granger)和W.K. Gregory描述,當時被認為是北美角龍類恐龍的祖先。根據體型差異,研究者目前將原角龍分為兩個物種:安氏原角龍(P. andrewsi)和巨鼻原角龍(P. hellenikorhinus)。目前已經發現了數十個原角龍標本。在20世紀20年代,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發現了一具偷蛋龍的化石,它位於一群蛋的上方。當時人們認為這些恐龍蛋屬於原角龍,但後來發現這些蛋實際上屬於偷蛋龍自身。

原角龍是四足恐龍,頭部後方有大型頭盾,沒有角狀突起。這個頭盾主要由頂骨和一部分鱗骨構成,它還具有兩個頭盾孔和大型的顴骨。頭盾的大小和形狀會因個體差異而異,有些標本具有短小的頭盾,而其他頭盾幾乎等於頭骨長度的一半。一些研究人員,包括彼得·多德森(Peter Dodson),認為頭盾的不同大小和形狀可能與性別異形和年齡變異有關。

原角龍身長約1.8米,肩高約0.6米。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公斤。高度集中的多個標本表明,原角龍是群居動物。

原角龍是一種小型恐龍,但其頭部占據了其體型的大部分。原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具有強壯的口部肌肉和高咬合力。它們的口部有多列牙齒,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原角龍的頭骨具有大型的喙狀嘴和四對頭骨窗孔。最前方的窗孔是鼻竇,可能比後來的角龍類恐龍的鼻竇小。原角龍還擁有大型的眶眶,直徑約為50毫米。在眼睛後面是一個較小的顳竇。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類.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