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的巨獸:短頸龍的生態之謎

短頸龍屬(Brachauchenius)是一種生存於白堊紀的上龍類,主要分布於美國和哥倫比亞,約生存於約9000萬年前。短頸龍被認為是已知北美洲最後出現的上龍類之一,估計身長約在6至9公尺之間。

模式種為B. lucasi,生存於北美洲西部內陸海道,年代約在白堊紀土侖階,約在9350萬到8930萬年前。除了在北美洲的發現之外,還有一個年代較古老的標本發現於哥倫比亞的巴列姆階。在非菱龍科的上龍類中,短頸龍是斷層後第一個出現的非菱龍科的上龍類,標本的發現填補了這一時期的化石紀錄斷層。

模式標本(編號USNM 4989)是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 Sternberg)在1884年在堪薩斯州渥太華縣發現的,頭顱骨長度約為90公分。短頸龍的命名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W. Williston)在1907年進行的。

在1952年,另一個較大的標本(編號FHSM VP-321)被發現在堪薩斯州拉塞爾縣的Fairport黏土層,頭骨長度為1.7公尺。這一發現由喬治·史登柏格(George F. Sternberg)和肯尼思·卡彭特(K. Carpenter)敘述。兩位科學家在2005年確定了這兩個堪薩斯州標本的地質年代。

短頸龍的頭骨長度約為90公分,身長約10公呎。它是已知北美洲最晚出現的上龍類之一,為古代生態學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類.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