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頭龍屬(Prenocephale)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厚頭龍科恐龍,主要分布於現今的蒙古地區。這種小型恐龍因其獨特的頭顱結構而引人注目,其顱骨圓而傾斜,與近親平頭龍有顯著差異。
發現與命名
1974年,傾頭龍的化石首次在蒙古被發現並描述。化石主要包含頭顱骨和少數其他骨骼,根據這些化石,科學家們得以重建傾頭龍的外貌。傾頭龍的名字源自其獨特的頭顱形狀,意指「傾斜的頭」。
外觀與結構
傾頭龍成年後的體長約為2.4米,重約130公斤。其頭顱骨有一排小型骨刺和骨瘤,這些結構可能在防禦或求偶中起重要作用。與平頭龍的平坦頭顱不同,傾頭龍的頭顱骨較圓且傾斜。顱骨的上顳孔閉合,尾部有骨化肌腱,使尾巴保持僵挺,這可能有助於在快速奔跑中維持平衡。
近親與異名
傾頭龍的近親包括平頭龍(Homalocephale),後者曾被認為是獨立的屬。然而,2010年的研究提出,平頭龍可能只是傾頭龍的幼年或亞成年個體。這一觀點基於對顱骨結構的仔細比較,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實際上是顱頂圓的厚頭龍類的年幼個體。
生態與行為
傾頭龍生活在晚白堊紀的蒙古,與其他恐龍共享棲息地。由於化石證據有限,對其生活方式的了解主要來自於與其他厚頭龍科恐龍的比較。一般認為,傾頭龍可能是植食性動物,以低矮植研究與爭議
傾頭龍的分類和命名仍有一些爭議。例如,圓頭龍(Sphaerotholus)可能也是傾頭龍的一個異名,若此假說成立,傾頭龍的分布範圍將從蒙古擴展到北美洲。這些爭議促使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和重新評估現有化石,以更準確地理解這些古代生物的演化歷史。
傾頭龍屬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厚頭龍科恐龍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其獨特的頭顱結構和可能的異名關係,使其成為古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對象。隨著更多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技術的進步,我們期待能揭開更多關於這些神秘生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