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頭龍屬:上白堊紀蒙古的厚頭龍科恐龍

膨頭龍屬(Tylocephale)是一種生活在約7500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厚頭龍科恐龍,其化石在蒙古的Khulsan地區被發現。這種恐龍因其顱頂高度而聞名,是已知的厚頭龍下目恐龍中顱頂最高的一種。膨頭龍的名字來自古希臘文,意指「膨脹的頭」,這形象地描述了它獨特的頭部特徵。

膨頭龍的模式種是吉氏膨頭龍(Tylocephale gilmorei),由古生物學家Maryanska和Osmolska於1974年首次描述、命名。根據目前的化石證據,這種恐龍的身長估計約為1.4米,是一種相對較小的恐龍。膨頭龍屬於鳥臀目恐龍,其顱頂厚實,具有防禦功能,可能用來在同類之間進行撞擊,這種行為在厚頭龍科恐龍中頗為常見。

膨頭龍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當時生長在蒙古地區的植物為食。它的齒列和頜部結構適合用來切割和咀嚼堅硬的植物材料。膨頭龍的四肢強壯,尤其是後肢,這表明它可能有著靈活的移動能力,能夠迅速奔跑以逃避捕食者的追擊。

這種恐龍生存於坎帕階,這個時期的生態環境複雜多樣,擁有豐富的植被和各種動物。膨頭龍的化石發現地——蒙古的Khulsan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古生物學研究地點,出土了許多上白堊紀的恐龍化石,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幫助科學家了解那個時代的生態環境和恐龍的生活習性。

總結來說,膨頭龍屬是一種具有獨特頭部結構的小型厚頭龍科恐龍。其名字反映了它顯著的頭部特徵,而它的化石發現和研究,為我們了解上白堊紀的恐龍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透過這些化石,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那個遙遠的時代,理解恐龍如何適應並繁衍於當時的生態環境中。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類.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