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頭龍屬(Homalocephale)是一類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厚頭龍科恐龍,約在8000萬年前的蒙古出現。平頭龍屬的名稱來自希臘文,意為「平坦的頭部」。這種恐龍由Teresa Maryańska與Halszka Osmólska於1974年首次命名,其模式種為籃尾平頭龍(Homalocephale calathocercos)。根據2010年的研究,平頭龍可能是傾頭龍的一個次異名。
平頭龍與其他厚頭龍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平坦、呈楔形的頭顱骨。平頭龍的顱頂相當厚,可能在戰鬥或抵抗掠食動物時發揮緩衝撞擊的作用。平頭龍的寬廣臀部也是其一大特徵,這使得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恐龍可能是直接生下幼體,或者用來緩衝撞擊。此外,平頭龍擁有長腿,顯示它們具有快速奔跑的能力。
模式種籃尾平頭龍(H. calathocercos)的命名基於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及顱後骨骼。該標本具有大型的上顳孔、明顯的額頂縫、位置低且長的下顳孔,以及大而圓形的眼窩。鱗骨背側的裝飾物呈圓形,後側與側面的裝飾物則呈結狀。該標本被認為是成年個體,但其頭部骨頭的縫合仍然分開,頭部平坦,這些都是許多厚頭龍類未成年個體的特徵。
2010年,尼克·朗里奇等人的研究提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其實是圓顱頂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這一觀點與2009年的類似研究結果相符。根據這些研究,平頭龍可能是傾頭龍的幼年或亞成年個體。
平頭龍的獨特外觀及其在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使其成為研究晚白堊紀恐龍生態與演化的重要標本。雖然這種恐龍的具體生活方式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其頭顱骨和骨骼特徵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有助於我們了解恐龍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