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摩西斯龍屬:東歐晚白堊世的凹齒龍科恐龍

查摩西斯龍屬(Zalmoxes)是一屬凹齒龍科的鳥腳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約在7000萬至6600萬年前的東歐群島,範圍相當於現代的羅馬尼亞。查摩西斯龍屬的標本首次於1899年由匈牙利古生物學家弗朗茲·諾普查命名為強壯柵齒龍(Mochlodon robustum)。1915年,諾普查將其重新歸類為強壯凹齒龍(Rhabdodon robustum)。1990年,古生物學家喬治·奧舍夫斯基將其學名改為Rhabdodon robustus。直到2003年,衛泫波(David Weishampel)等人進行重新研究,成立為獨立的新屬,命名為查摩西斯龍屬,模式種為強壯查摩西斯龍(Zalmoxes robustus)。

查摩西斯龍屬的命名靈感來自於巴爾幹地區的神話人物查摩西斯,屬名取自這位史前巴爾幹神話的神明,以此紀念該地區的文化背景。種名“robustus”意指其化石遺骸的粗壯程度,反映出這些恐龍在當時環境中的獨特適應特徵。

查摩西斯龍是一種中小型的草食性恐龍,具有典型的鳥腳類特徵,如強壯的四肢和堅硬的尾巴。牠們的牙齒適合磨碎堅硬的植物,表明牠們主要以植物為食。查摩西斯龍的身體結構顯示出牠們具備良好的奔跑能力,這可能是為了躲避捕食者或在開闊的平原上尋找食物。

2003年,除了強壯查摩西斯龍外,衛泫波等人還發表了另一個物種,什其佩查摩西斯龍(Zalmoxes shqiperorum)。其種名“shqiperorum”取自阿爾巴尼亞語,意在紀念發現地的地理文化背景。這些發現豐富了我們對晚白堊世東歐地區恐龍多樣性的了解,並提供了更多關於當時生態環境的寶貴資訊。

查摩西斯龍的發現和研究,對理解恐龍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演化和適應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生活方式和生態角色,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時地球的環境變遷。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類.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