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頂龍屬(學名:Camarasaurus)是一種生活於晚侏羅世的蜥腳下目恐龍,約在1.55億至1.45億年前。這種四足植食性恐龍在北美洲尤其常見,牠們的化石主要發現於美國的莫里遜組。儘管成體長度約為18米,體重約18公噸,但圓頂龍在蜥腳類恐龍中並非最大型的一種。
身體特徵
圓頂龍的名字意為「有空室的蜥蜴」,因其脊椎骨內有大型空腔而得名。牠們的頭顱骨短而高,呈方形,鼻端鈍,有大型鼻孔。眼眶位於頭部後方,頭顱骨上的洞孔之間隔者細細的骨棒,顯示出結構堅固。圓頂龍的牙齒長約19厘米,形狀像鑿子,適合咬碎較硬的植物。這種牙齒形狀與其它蜥腳類恐龍不同,使圓頂龍能夠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避免與其他恐龍競爭食物。
解剖學
圓頂龍的脊椎結構有助於減輕體重,其頸椎和背椎均有空腔,這些空腔使牠們的脖子更為挺直和堅固。牠們的頸椎有12節,背椎12節,薦椎5節,尾椎53節。雖然牠們的前肢比後肢短,但肩膀的位置較高,使背部呈水平狀態。每隻腳都有五趾,最內側的腳趾有利爪,用於自衛。圓頂龍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擴大,這一部分曾被認為是第二個腦部,但現在認為這只是反射神經集中的區域。
生活習性
圓頂龍可能是群居動物,這一點從集體死亡的化石紀錄和成行排列的蛋巢中得到印證。這些化石紀錄顯示圓頂龍在河畔休息時可能因河流氾濫而被沖刷和掩埋。雖然圓頂龍的蛋巢排列較為隨意,顯示牠們可能沒有照顧幼崽的行為,但牠們的群體行動仍顯示出一定的社會性。
發現與研究
圓頂龍的化石主要發現於美國的懷俄明州和猶他州等地。在1997年至1998年間,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考古學家在懷俄明州發現了兩個成年圓頂龍和一個幼年圓頂龍的化石,這些化石提供了更多有關圓頂龍生活習性的證據。